暗殺教室我是由第一期追起的。
開場已是先聲奪人,「起立──」伴隨全班同學的奮力密集攻擊,滑稽的章魚(星?)人邊點名邊迴避,如此的節奏、風格快速確立,用電影的術語說,一組有力的引入鏡頭,那時我就知道,ok, you win,我追。
教育漫畫在日本是一大流行類型,「好/熱血老師」的傳統,在日本文化中十分受歡迎,由TBS《金八 先生》(1979)連續劇起,這種套路就一直愈玩愈受落。
「熱血老師」的題材引入漫畫,(未嚴謹,有錯請糾,我也對追溯好老師題材源起有興趣)可追溯至手塚治虫,在《怪醫秦 博士》中,就有關於其小學老師的故事,同樣無牌執教但滿腔熱血班主任後來淪落的故事,至今看來仍毫不過時。在手塚其他作品中,好老師的形象也頗是常見,例如《三個阿道夫》(1983)中的小城老師,我也印象深刻。
要數此類型的經典,莫過《GTO》(1995),鬼塚老師的熱血、好色、訴諸武力+柔性輔導、不按理出牌,對制度破壞/挑戰,就如之前拙文的《怪醫秦 博士》般,為往後類型立下了難以重寫的定義。
同樣服務升學名校的殺老師基本是以鬼塚英吉作原型,起碼我思前想後都覺合乎常理。《暗殺教室》(2012)與《GTO》間的關係,以互文性(Intertextuality)描述應無可爭議。
法國文學批評家克里斯蒂娃(Julia
Kristeva)提出的互文性理論,不是什麼高深之物,簡單有簡單解:就是凡故事皆沒原創,都是其他故事的組合/鑲嵌。簡單點說,《暗殺教室》是許多故事有意無意的組合,明顯如《GTO》,還有觸手(呃…其實在日本的裡番已是一個類型)、問題學生、宿敵(兄弟對決,小營和茅野)、全能冷面BOSS(死神)的設計,劇情結構乜乜乜,都是從各種故事間借鏡。以上的理論看官大可不接受,我也無意堅持。
反倒是在熱血教師類型的脈絡上,《暗殺教室》的角色何在,我倒頗有興趣。
熱血教師類型的出現,絕對是因為教育問題而來的反動,七十年代末的日本,全民中產化的時代正興,家庭漸向富裕、經濟起飛,教育普及且改良,一切聽來美麗光明繁榮物,都是校園問題的必要條件。
犯賤,我只好這樣說,在匱乏的山區學校裡我們鮮有聽聞校園暴力之類,不是說貧窮社會沒有,但在富裕/經濟起飛社會裡,當教育普及而層級、制度化,欺凌在內的校園暴力、問題卻會愈見普遍(或者是更易被發掘)。鬼塚式熱血老師的故事,往往就是時代病的震撼療法。
《GTO》嘗試的是對學校內,家長-學生-社會的複雜結構問題,以誇張、戲劇化,鬼塚流輔導方法think outside the box,如櫻井理事長說「以德國背摔解決」。至於《暗殺教室》,礙於篇幅、故事主線等所累,聚焦教育問題處略見次要,但仍堪值探討。
跟鬼塚比,殺老師幾乎不用應付校園暴力(因為在地球最強生物環頭這不可能),偏少年、入廳堂流行漫畫的定向,亦令一些如援交、性的敏感話題無法探討(我知道有比琪老師沒錯)。《暗殺教室》所長,其實在「照顧學習差異」。

升學主義在東方特別嚴重,一般說,是因為儒家文明的考試上流階梯,遺至今日,十A 五星星者稱「狀元」,上層的風光、歌頌,就是得靠不止五分一人的「E班」,「E for End」承托。
《暗殺教室》雖取現實主義面向考試主導社會的現實,又沒有如《龍櫻》(2003)般的全面服膺制度,它更重視是各學生的獨特性,不如《GTO》般學生停留在無盡、沒有/無須探討明天的中學下午、青春午夜,談生涯規劃,描劃學生成長、尋路處亦見不俗。
故事中各同學各有專長,有製備毒藥的化學少女,有醫生世家壓力下的高材生竹林,有各種志向的善運動、文藝者,隨故事演進,每個小配角都各有探討、成長和確立。而最值探討的,莫過人氣最盛的業與小渚。
業的出場並不討好,憤世嫉俗且見中二,但足智多謀天資驕人,隨劇情推展就愈來愈受歡迎。生涯規劃時,說「想做貪官」,讀者都知道此戲言合其性格,又不敢說「幾成講真」,他與其說是談志願,其實是談對成人社會腐朽的鄙視。

自我認同與成長是《暗殺教室》的主軸,中間許多放諸香港皆準的教育問題,對之均給予了不俗的見解。也佩服松井優征可以平衡說理與劇情精彩,喜劇與戰鬥編劇獨到。作為流行作品地位不言而喻,在此想說的是,作為教育議題漫畫,價值更高。
E班當然只反映了校園問題的小部份,比方說當中就沒有「特殊學習需要」(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)融合生(如果你想堅持觸手生化人、人工智能是的話請饒了我)。但「照顧學習差異」或是SEN,對教師來說是惡夢一場,或只是一些「世界和平」式的祈願,或者在職的,看罷會說「我又不是20馬赫可以使出分身術的超生物」,我想說的是,也許也是作者想說的是:
「老師,從來也可以是。」
熱血教師漫畫,不就是為了給老師找回初衷存在的嗎?
參考書目:
Robert Stam,《電影理論解讀》,台北:遠流出版,2012
藤澤涥,《麻辣教師GTO》,香港:東立出版,1996
松井優征,《暗殺教室》,東京:少年JUMP,2012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